67722管家婆正版
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园地 > 正文
厚植为农情怀 扎根惠多利一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精神有感
2023-05-09 点击:224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对科技小院的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乡村振兴的行为给予了肯定。看到这封回信,作为从科技小院毕业的农大学生,我深感振奋,备受鼓舞,深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对我们青年人的殷切期盼。

我第一次听到“科技小院”这个词,是在大学三年级的一堂课上。当时任课老师介绍说,科技小院的模式是“一个人,一块地,一条狗”。我当时不甚了解其中含义,直到我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我问导师,科技小院到底是什么?老师对我说,你很快就会知道了。

果然很快,我在入学前和同学们来到了河北曲周,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才对科技小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曲周的那段时间,我们住在农户家里,白天参观了解不同科技小院的工作方式,在实验站进行课堂理论培训,参与农户实地调研,组装农业设备,开展田间调查等工作,晚上撰写日志,记录一天工作下来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感想。在曲周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农户的交流,我了解到了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期盼,倾听老师们的指导,我感受到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我还看到了三百亩长期定位实验,体会了下地监测农作物生长的过程,看着师兄师姐们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我终于明白了科技小院就是让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扎根基层一线,将科学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为“三农”工作服务的运作模式,这也是我对科技小院的初印象。

后来,我来到了三江平原,驻扎在建三江科技小院,这里的重点农作物是水稻。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我震撼于一望无际的稻田。我们在农场开展工作,实际上,这里的管理技术已经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种植百亩以上,农户种植经验也十分丰富,在此背景下,农户对我们将信将疑,我们开展研究工作的挑战也更大。但我们反复与农户沟通,进行田间调研,了解当地施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布置核心示范试验,三两天头就往地里跑,一呆就是一天,向农户请教实践经验,向老师们咨询专业问题,穿着水靴,走进田间,观察记录水稻长势情况,让农户看到了我们“自找苦吃”的决心。两年的时间里,通过水稻试验示范、田间观摩会,我们让农户看到了新技术的效果,并最终赢得了他们的认可。这一刻,我也终于明白了科技小院的精神:我们深入田间地头,扎根生产一线,“自找苦吃”,就是为了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多一点向好的转变。

科技小院的学习生活转瞬即逝,毕业后我进入了农资行业,来到了惠多利,仍然奔跑在为农服务的赛道上。在这里,我遇到了曾在曲周小院工作过的师兄,他带着我一起走进农户大棚,走到大田生产的田间地头,去深入了解农户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去推广新的生产技术。我们通过了解大田生产上的痛点难题,比如用工难、用工贵和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再结合公司好的资源给农户推广更加省时省工、减肥增效的新技术。像在小院一样,通过做好示范试验,组织培训,田间观摩会等,我们将种肥同播、控释肥等省工省力、减肥增效的前沿现代农业技术与产品推广给更多农户,以这种方式继续发扬“小院精神”,创新务实,真正做到立足专业技术,解民生之多艰。这时我发现,我虽然离开了科技小院,但小院其实离我很近,小院带给我们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直伴随着我们,我和师兄也正在把“小院精神”带到了我们日常工作中。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里写到:“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这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找准了定位,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作为科技小院毕业的学生,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要立足专业所学,继续“自找苦吃”,深入一线了解农业和农民需求,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发扬创新传播的精神。作为惠多利的新农人,我们要积极推动落实“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行动,加快推广控释肥,种肥同播等新型产品和技术,助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服务乡村振兴,为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惠多利新青年力量。

(惠多利 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