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722管家婆正版
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园地 > 正文
企业内控薄弱的表现和成因
2005-12-08 点击:4943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记录准确可靠、提高经营效率、保证各项政策贯彻执行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的有机整体,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可分为基础控制、纪律控制和实物控制。
基础控制:即通过基本的会计活动和会计程序来保证完整、准确地记录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及时发现处理过程和记录中出现的错误。
纪律控制:是为保证基础控制充分发挥作用而进行的控制。主要包括内部牵制和内部稽核。
    实物控制:是直接对商品财产安全进行保护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几种表现
    1、会计信息失真。如印鉴分管、重要空白凭证(票据)保管使用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落实;会计凭证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纂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轧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购销制度松弛,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末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某些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的商品不作处理,致使盈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资产不清、债务不实。
    2、费用支出失控。如为使下一年度费用预算不至减少,每年均用足或突破当年预算;为了多开支费用,靠内部销售人为增加销售规模;通过会计科目的使用,人为地将原本可控的费用列入非可控费用科目等等。
    3、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如财务主管、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
    二、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成因
    1、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对建立内控制度不够重视,或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或业务交叉过杂、或兼职过多、或职责不明;会计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和支持,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已有建立但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此外,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控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而不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考核经营班子业绩的机制不够完善。对经营班子以利润为主要考核依据,缺乏综合考察,经营者为在任期内出“成绩”,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经济增长考核指标脱离实际,经营者为显示自己能力,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来“实现”下达的有关指标。
    3、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企业会计队伍随企业的快速扩张而迅速扩大,但对其思想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更有甚者,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竟然混上会计岗位,这些人只凭上级意志办事,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但却没有不敢造的报表,没有不敢用的资金;还有部分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
    4、外部监督乏力。我国已形成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等)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在内很大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然而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是各种监督机构的功能交叉、标准不统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力被人情关系弱化;三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不正当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没发挥好。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制定科学实用并行之有效的内控原则
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活动结果。内控原则就是做好内控的大环境,在实事求是、因企制宜、灵活兼顾的前提下,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A、相互牵制原则
    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经过两个以上部门(人员)的监督和核查,发生错误或舞弊现象的机率就会降低。因此,要考虑设置横向和纵向的制约关系。从横向看,需有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协调运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证明;从纵向看,需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经过横向和纵向的核查和制约,即使发生问题,也易尽早发现,便于及时纠正和解决,将错误或舞弊情况减少到较低程度。
    B、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最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因此不是参与控制的人员和环节越多越好,而要科学制定、易于操作,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对那些影响力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点要多组织力量进行严格控制;对影响力一般的,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而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同时要时刻注意防止由于一般控制点过多、手续操作繁杂,造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正常、迅捷地运转。
    C、部门(岗位)责任原则
    责权对等是内部控制十分关键的因素,如处在控制环节的人员分工或岗位责任不明确、权力不清楚,则其他都将成为摆设或受到损害。
    该原则主要考虑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如授权岗位和执行岗位、执行岗位和审核岗位、保管岗位和记账岗位的分离等,通过不相容职责的划分,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部门(一个人)控制某项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
    同时,还应采取工作轮换制,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露出制度和管理的缺陷。
    D、协调配合原则
    内控制度是由人建立的,也要由人来行使,协调配合原则的目的就是要避免只管相互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
    相互牵制是基础,协调配合是升华。行使控制监督职能的人员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技能和行为方式上都要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一定要求,并在自我完善和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企业完善内控制度。
    2、强化内部监督,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控制度
在外部稽核、审计、管理等检查部门基础上,公司内部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公司(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实施内部控制,开展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会计报表等手段,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便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问题,并督促企业不断完善。
    3、强化检查考核,建立有效激励
为保证内控制度有效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完善,必须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严格执行的单位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角度应趋向经济效益最大化,着力于保证企业顺畅运转而又不失控制,同时,要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测和评价,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

(财会部    王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