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机械:万亩麦田焕新颜

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内,一台台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往来,金黄的麦浪被不断卷入机器中,化作颗颗饱满的麦粒。一周时间,2.3万亩的金黄麦田全部收割完毕。随后,搂草机、打捆机穿梭田内将秸秆打捆离田,中型拖拉机挂接旋耕机具翻耕土地,自动化播种流水线一次性完成放秧盘、铺底土、播种和淋洒等多项作业,高速插秧机进行秧苗移栽,多光谱无人机打药施肥、智能巡田……一架架农机进场,各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放眼望去,广阔的连片农田上,只闻机械响,少见人奔忙。

得益于运营方浙农农业公司社会化服务优势,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目前已实现“耕、种、管、收、烘”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并严格落实“五统一”标准化管理——做到品种规划、农资配供、种植方案、作业服务与粮食收储统一管理,夏收、夏种、夏管的效率与质量均得到较大提升。

嘉善当地的“三夏”工作主要围绕小麦收获、水稻种植进行。夏季气象多变,“近期我们田内大概有50台农机同时作业。”项目负责人孙利利介绍,团队为避免“烂场雨”等恶劣天气影响,最大程度地调配农机,抢抓农时,确保颗粒归仓。今年夏收的小麦已全部售出。

浙农农业在嘉善负责和参与的种植总面积超5万亩,其中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面积2.6万亩、全程托管星罗街道水稻田3500亩、为周边乡镇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超2万亩。按照种植规划,下半年所有地块均种植水稻。近期,工作人员正加快将50天前集中育秧的秧苗以机插秧方式移栽入田。而此前,团队已通过无人机方式播撒了底肥,确保水稻良好生长。据悉,去年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核心区水稻亩均产量超1500斤,较一般种植模式亩均增产约100斤。

作为浙江省未来农场之一,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通过设置水、气、土在线自动监测站与农业监控直播摄像头等智能化物联网设备,实时掌握、分析作物生长的各类指标,及时发现与规避“三夏”等重要农时可能发生的问题,有效提升种植管理水平。

在耕好、种好、管好的基础上,去年建成的嘉善红菱村稻米加工厂更补全了收储、烘干两大环节。依托先进的全自动加工与储存设备,加工厂最多每日可精加工100吨稻米、能保障1万吨稻谷恒温恒湿储存。

经测算,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在机械化与数智化的应用管理下,亩均肥药量减少15%、灌水量减少30%、人工费用减少20%、作业效率提升40%,亩均降本增收超200元。

67722管家婆正版

多方共赢:增收减碳同发展

时值夏日,嘉善西塘镇新胜村一处1900亩的农田里,小龙虾正肥美——稻虾共养,是浙农农业在嘉善探索的新模式。6月11日,捕捞工作已接近收尾,田里水位不高,还能看到几只小龙虾手舞足蹈,展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合作大户一边推动着机器一边介绍道:“一季稻一季虾,每年在芒种前后轮换。收入高了不少!”该模式通过对耕地的复合利用,提高亩均收益,探索增收新路径。

67722管家婆正版

嘉善农业生产需求旺盛,如何种好粮、种多粮、靠种粮致富,是当地农户都关心的问题。今年,浙农农业与当地70多位种植户达成合作。“浙农提供给我们的农药化肥低价高效,也有配套的种植方案。”一位合作种植户开心地分享道,“我的500亩田现在就是按‘五统一’标准种植的,是订单农业,省力省心!”今年“三夏”刚刚下地的水稻中,已有1.2万亩定向售往会稽山、宝隆米业等合作企业。

浙农农业还在当地指导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推动种植户间的农机具共享,目前已有数十台无人机和大型农机具登记在册,有效降低种植户机械使用成本。尤其在“三夏”等农忙时节,能够帮助当地农户更好抢抓农时、提高生产效率。去年红菱村稻米加工厂建成后,也向当地农户开放共享。

不仅共享,更带共富。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通过“国有资本+村集体资本+政府引导”的模式,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周边小散农户等建立固定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2023年为当地强村公司发放20余万元分红。

“奔富”的同时,更要护住“绿水青山”。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紧邻嘉善祥符荡——该水域年均水质达Ⅱ类标准,“三夏”时节,天高水阔,水底水草清晰可见,水面野鸟不时掠过,岸边游客三五成群、驻足拍照。为守护好这片清水,农场通过边坡种草种树、水渠养沉水植物、建设生态透水坝、配备U型拦截转化装置等方式,降低水体的氮、磷含量,实现稻田退水“零直排”。团队通过测土配方、水稻侧深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夏”期间,收割后的小麦秸秆通过打捆离田与粉碎还田两种方式进行处理:大部分秸秆通过打捆离田方式送往火电厂实现能源化利用,剩余的则实现了肥料化利用,杜绝了传统秸秆焚烧带来的碳排放与环境污染。浙农农业还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农场内集中打造了低碳智慧农业示范方,通过低碳稻田数字孪生平台建设与多项测碳、控碳、减碳技术使用,较常规稻田减少了20%的农业生产碳排放。

浙农农业长三角区域负责人甘良表示,浙农耘粮油未来农场将进一步优化“五统一”标准,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建设,奋力打造农业共富、乡村振兴的“浙农经验”。

(办公室 朱宇童)